【讲述人】尹雷,开云链接官网政治与公共管理学院副教授,博士,博士后,中国社科院访问学者(2023-2024),硕士研究生导师,山东省社会学会常务理事、副秘书长。近年来主要从事城乡基层治理相关研究,主持教育部人文社科等各类课题8项,出版教材和学术专著2部,发表CSSCI等各类文章20余篇,入选中国专业学位教学案例中心库入库案例5篇,获得全国民政政策理论研究三等奖等各类社会科学优秀成果8项,指导学生立项国家级大创项目4项,指导学生获得“挑战杯”省赛三等奖、全国模拟市长大赛全国总决赛二等奖、省赛一等奖等40余个奖项,4次获得山东省暑期社会实践优秀指导教师荣誉称号,6次获得开云链接官网优秀学士学位论文指导教师称号,多次获得开云链接官网优秀研究生导师、教书育人楷模、我最喜爱的曲园好老师等荣誉称号。

一纸聘书 万分重量
从“新教师”到“引路人”的初心启航
习近平总书记强调,高校教师要坚持教育者先受教育,更好担负起学生健康成长指导者和引路人的责任。2014年,我怀着憧憬与敬畏走进曲园,完成了从博士生到高校教师的身份转变。这不仅是一份职业的开始,更是一段生命的重塑。面对一个个充满无限可能的年轻面庞,我时常自问:能否真正胜任“传道授业解惑”的使命?幸运的是,我并非独行。学院领导与同事们的关怀如春风化雨——一句“别急,慢慢来”,一杯清茶,一次次听课后的真诚建议,都成为我初为人师路上最温暖的光。
初登讲台,即便精心备课,有时仍会迎上学生迷茫的眼神。我意识到,从知识传递者到成长引路人的跨越,需要更深地耕耘。于是,我悄悄做回“学生”,推开一间间教室的后门,认真记录前辈们如何举重若轻、化艰深为平易;我开始将反贫困运行机制、乡村治理等研究从论文中“解放”出来,转化为可感可触的案例。渐渐地,课堂上多了恍然大悟的瞬间与思维碰撞的火花,我也真切触摸到了“教学相长”的温度。

在曲园这片教育沃土上,我逐渐明确了自己的使命:不仅要传授专业知识,更要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价值观,成长为有担当的时代新人;不仅要建构理论知识体系,更要引导学生认识到思考的力量。这份从“新教师”到“引路人”的初心,始终是我教育路上不灭的明灯。
方寸讲台 万千世界
让知识“活”起来的探索之旅
讲台虽小,却承载着思想的万千世界。我始终相信,真正的教学不是单向灌输,而是思维的碰撞与启迪。在《社会学概论》与《社区管理》的课堂上,我努力打破传统教学的边界,引导学生在实践中感知知识的脉动。
我常鼓励学生将抽象理论与现实问题相连接。例如在讲解“社会互构论”时,我们不只停留于概念,而是深入分析身边的真实案例——从城市社区的文化建设到农村的反贫困实践。这种基于实际的教学方式,不仅深化了学生对理论的理解,更培养了他们分析问题、解决问题的能力。

在《社区管理》课程中,我尝试了全新的教学实验。一方面,通过“小组合作”模式,让学生将基层实习的见闻编成情景剧。我至今难忘那个场景:一组学生分别扮演社区工作者与居民,真实再现停车位纠纷的调解过程。当“社区干部”提出创新解决方案时,全班响起热烈掌声。这种随机分组、共同创作的方式,不仅点燃了学生的参与热情,更让班级在协作中凝聚为真正的学习共同体。另一方面,我带领学生走进日照市白鹭湾社区与凌云社区,跟随社区工作者走访居民、记录需求、组织文化活动,亲身体验基层治理的智慧。有学生在实践报告中写道:“原来,最好的课堂不在教室,而在社会的广阔天地中。”这样的实践,让书本知识真正化为生命的体验。
风雨兼程 亦是课堂
与学子“并肩作战”的十一年
对我而言,指导学生参赛从来不只是工作,更是一段段并肩作战的难忘旅程。2014年,我初到曲园,“微言小队”在与学生的交流中悄然成立。“青衿之志,微言大义”,谁也不曾想到,这个小小的开端,竟绵延了十一载春秋。
我清晰记得那些与学生共同备赛的日夜——从“挑战杯”课外学术科技作品竞赛,到全国高校“模拟市长”大赛,再到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项目。11年来,由调研、报告撰写直至全国总决赛的答辩,我时刻紧张,也时刻被学生们的成长所鼓舞。我们一起讨论研究框架,分析调研数据,常为一个细节争论,也常因一次突破欢欣。深夜的办公室,我们为完善方案挑灯夜战;调研途中,我们为获取第一手资料奔走于街巷。最难忘的,是曲园学子站在全国总决赛答辩席上的身影——从初赛时的青涩,到面对评委的从容,他们学会用数据说话、以案例服人,甚至在与顶尖高校学子的交锋中不落下风。
指导比赛的意义,远不止于奖项。2023—2024年,我带领“微言小队”连续两年走进北京,参加第十三届、第十四届全国高校“模拟市长”大赛全国总决赛。作为唯一的“双非”院校团队,我们斩获国家级二等奖、最佳风采奖、最佳“市长”奖等多项荣誉,并在第十九届山东省“挑战杯”课外学术科技作品竞赛中荣获三等奖。取得这些成绩固然令人欣慰,但更让我自豪的,是见证学生在过程中的蜕变——他们学会了团队协作,磨砺出面对困难不放弃的坚韧品格。

桃李芬芳 爱在曲园
远方的来信与不散的师生缘
教育的价值,不仅体现在学生在校期间的成长,更延续于他们走向远方的足迹。多年来,最让我欣慰的,是与学生们建立了超越课堂与校园的深厚情谊。
我常常收到“微言小队”成员的来信——他们中,有的已成为中国人民大学、中央民族大学等高校的博士研究生,有的在山东大学、华中师范大学、开云链接官网攻读硕士,有的已走上工作岗位,成为业务骨干。一位在中国人民大学攻读博士的学生写道:“老师,永远记得我们晚上在办公室通宵备赛的经历,这些经历让我受益终身。您教会我的不仅是知识,更是严谨的学术态度与解决问题的思维方法。”这一声声来自远方的问候,诉说着他们在新环境中的适应与成长,也常常回望在曲园的求学时光。
为帮助更多学生实现深造梦想,我还积极参与考研专题座谈会,围绕考研准备与学习规划为同学们提供指导。我常结合往届学生的成功案例,鼓励大家合理定位、做好规划,选择自己热爱的专业与院校。看到他们通过努力步入更高平台学习,我由衷感到喜悦。即便毕业后,许多学生仍与我保持联系,交流学术观点与人生感悟。这份深厚的情谊,正是教师职业最珍贵的回报。

让我骄傲的时刻,是2025年毕业季的某个午后,我接到通知要去参加“我喜爱的曲园好老师”颁奖彩排,直到那一刻我才知道,自己被2025届的孩子们默默推选了出来。这不只是一份荣誉,更是一面镜子,照见那些挑灯夜战的夜晚、那些激烈争论的课堂、那些社区调研时并肩走过的路。孩子们用这样的方式告诉我,所有用心付出的日子,他们都记得。比骄傲更强烈的,是一份沉甸甸的责任感。这份由学生颁发的“最高奖”将永远提醒我,教书育人是爱的事业,是需要用心书写的故事。每个教育故事都值得被真实记录,其中蕴含的真情与细节最为动人。作为教师,我们应守住本心,记录故事真相;守住真心,探寻问题根源;守住初心,谋求共同成长。在曲园的岁月里,我见证了无数青年学子的成长,也实现了自我价值。未来,我将继续坚守这份事业,用智慧点亮学生前行的路,用爱心陪伴他们走向更远的远方。